
1. 培训目标设定
明确培训目标是方案的基础。培训目标需依据企业的井下作业需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例如,若企业主要进行煤矿井下开采,培训目标可设定为让员工掌握煤矿开采的安全操作规范、应急处理技能等。以某煤矿企业为例,其培训目标包括使员工熟悉井下通风系统、掌握瓦斯检测方法等,通过这些目标的设定,为后续培训内容的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培训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SMART原则)。比如,在一定时间内让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考核通过率达到一定比例,这样的目标便于评估培训效果。
2. 培训内容规划
培训内容要涵盖井下作业的各个方面。理论知识方面,包括井下地质构造、安全法规、设备原理等。例如,讲解巷道支护原理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员工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方式。实践操作培训也不可或缺,如模拟井下救援演练、设备操作练习等。某矿山企业在培训中设置了模拟井下火灾场景的演练,让员工亲身体验并掌握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和救援方法。
同时,要根据员工的岗位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安排。对于井下电工,重点培训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对于采煤工,则侧重于采煤工艺和安全操作流程。
3. 培训方式选择
培训方式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培训利用绚星的企业培训系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理论知识,系统还能记录学习进度和效果。例如,九州通、用友等企业都借助绚星系统开展了高效的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则通过现场讲解、实操演示等方式,让员工更直观地掌握技能。
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案例和经验。或者组织员工到其他优秀企业的井下作业现场进行参观学习,拓宽员工的视野。
4.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可以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员工反馈等方式进行。例如,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理论试卷,检验员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操考核中,观察员工在模拟场景中的操作表现。
根据评估结果,总结培训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培训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如果发现员工在某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可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