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按课程内容时长计算
这是最直观的计算方式,就是把培训课程的实际内容时长累加起来。比如一门营销课程,包含3个视频,分别时长为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那么这门课程的培训课时就是135分钟,换算成小时就是2.25小时。这种计算方式简单明了,能准确反映课程本身的内容量。
不过它也有局限性,如果课程中有互动环节、答疑时间等,这些没有计算在内。但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课程,按内容时长计算是很合适的。
2. 考虑学员实际学习时间
学员实际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时长可能不一样。有些学员学习速度快,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课程;而有些学员可能需要多次暂停、复习,花费的时间就会更长。比如绚星企业培训平台,它可以通过智能学习报表记录学员的实际学习时间。假设一门课程内容时长是2小时,但有的学员用了2.5小时才学完,这2.5小时就是该学员的实际学习课时。
这种计算方式更能体现学员的学习投入,对于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很有帮助。
3. 结合培训目标和难度计算
培训目标和难度不同,所需的课时也会有差异。比如一个初级的办公软件操作培训,目标是让学员掌握基本功能,可能2 - 3小时的课时就足够了。但如果是高级的数据分析培训,目标是让学员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项目,可能需要10 - 15小时甚至更多的课时。
绚星企业培训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模型,为不同难度和目标的培训课程合理规划课时。例如为销售岗位定制的高级销售技巧培训,会根据销售工作的实际需求和难度,精准安排课时。
4. 包含实践操作时间
很多培训课程除了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操作。比如编程培训,学员需要在课后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这部分实践操作时间也应该算在培训课时内。假设一门编程课程理论讲解是4小时,实践操作要求学员课后完成一个小项目,预计需要6小时,那么这门课程的总课时就是10小时。
绚星的OJT带教培训功能,会指导学员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并记录操作时间,将其纳入培训课时的统计。
5. 考虑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不同,课时计算也有区别。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由于学习环境和互动方式不同,课时安排也不一样。线上培训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学员可以灵活安排进度。而线下培训通常是集中时间学习,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比如绚星的OMO混合式培训,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线上课程可以让学员提前预习,线下课程进行集中讲解和互动,这种培训方式的课时计算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的时间。
如果线上预习课程是3小时,线下集中培训是2天(每天6小时),那么总的培训课时就是15小时。
企业培训课时计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不同的计算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培训场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能更准确地评估培训效果和成本。绚星企业培训平台功能强大,能满足中大型企业在培训课时计算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您需要相关的培训系统平台及培训课程,可以点击页面中的免费试用或者客服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