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按课程内容时长计算
这是最基础的计算方式,直接根据培训课程的实际内容时长来确定课时。比如一门关于市场营销策略的课程,包含了6个章节的视频讲解,每个视频平均时长为30分钟,那么这门课程的总课时就是3小时。这种计算方式简单直接,能清晰反映课程的实际内容量。
不过,它也有局限性。如果课程中有很多互动环节、案例讨论等,这些时间可能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例如,在一个项目管理课程中,有小组讨论环节,虽然视频内容只有2小时,但讨论环节可能就需要1小时,这样实际的培训效果对应的时间就不止2小时了。
2. 按学员学习时间计算
这种方式关注的是学员实际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比如,学员在绚星企业培训平台上学习一门财务知识课程,系统会记录学员每次登录学习的时长,将这些时长累计起来就是学员的学习课时。绚星平台的智能学习报表功能可以精准记录学员的学习时间,方便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有些学员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开小差,实际有效学习时间并没有记录的那么长。比如学员登录学习了1小时,但可能有20分钟都在做其他事情,这样计算出来的课时就不能准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
3. 按培训目标达成情况计算
以学员是否达成培训目标来确定课时。例如,企业开展销售技巧培训,目标是让学员能够独立完成客户拜访和销售谈判。如果学员在经过20小时的培训后,通过实际考核证明已经掌握了这些技能,那么这20小时就是有效的培训课时。
这种计算方式更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但确定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比较复杂。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培训目标和考核方式都可能不同。比如绚星企业培训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岗位能力模型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帮助企业更科学地评估学员是否达成培训目标。
4. 按培训方式计算
不同的培训方式,课时计算也有所不同。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的课时计算就有差异。线上培训,如绚星平台的微课、视频课程等,一般按照视频时长计算。而线下培训,除了课程内容时间,还需要考虑学员的往返路程时间、课间休息时间等。比如一场线下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内容是4小时,但加上往返路程1小时和课间休息半小时,那么总的培训课时就可以算为5.5小时。
这种计算方式考虑了培训的实际情况,但对于一些混合式培训,如OMO混合式培训,线上线下结合,课时计算就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5. 按培训师资计算
培训师资的专业水平和知名度也会影响课时计算。如果是行业内知名专家来授课,同样内容的课程,课时可能会相对多一些。因为专家的经验和见解更有价值,学员能从中学到更多。比如一位知名的人力资源专家来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培训,虽然课程内容和普通讲师讲的差不多,但可能会安排更多的课时,以便学员能更好地与专家互动交流。
不过,这种计算方式也不能完全以师资来决定课时,还需要结合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学员的接受程度。如果课时安排过长,学员可能会产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企业培训课时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培训的投入和产出,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如果您需要相关的培训系统平台及培训课程,可以点击页面中的免费试用或者客服进行沟通。